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文章
强化科技支撑力量 做大做强我市中药产业
2005-12-09 14:06:39


民进宝鸡市委员会

建设工业强市,不仅要巩固原有产业基础,更要大力开发新型产业。发展我市中药产业,是顺应发展形势、发挥资源优势、抢占市场先机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发展中药材种植、建设中药材基地、开拓中药材市场和我市中药现代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整个中药产业来说,其效益与固有资源优势相比、其规模与市场发展潜力相比、其规范化与现代化要求和强制标准化相比,不仅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有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市中药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存亡。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中药现代化认识不足,对规范化、标准化理解不透
  宝鸡地区中药材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全市中药资源1992种,有266种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占收入总量的60%;由于具有独特的疗效体系,历来为中医药界推崇,尤以太白山地区为代表,自古享有“南川(四川)北太(太白山)”的美誉,被称为“中国太白山药谷”,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中药资源开发和中药材种植工作力度,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引进了一些现代化生产企业。到2003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
  但是,我市大多数药种没有得到人工培植和科学驯化,仍处自生和采挖状态;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几乎还停留在小生产阶段。主要表现是:一家一户的无组织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跟风生产;广种薄收的粗放管理。其结果是产品质量不高,没有特色、强势品牌,经济效益低下。其根本原因是:对中药现代化认识不足。对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使中药材种植主体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将被标准化认证制度和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如曾在我市广为种植的丹皮、柴胡、黄姜等,因市场波动使农户遭受经济损失的例子应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若我们在即将执行的强制认证制度面前丧失广阔的中药市场,我们将何以面对宝贵的自有资源?
  二、龙头企业稀少,带动中药生产乏力
全市目前共有中药制药企业18家,有10家企业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年加工生产中药材1000多吨,可生产片、丸、散、胶囊等338个品种,2003年总产值近4亿元,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在这些企业中年总产值突破亿元的仅有两家,2003年全市医药仅占全市GDP总量的2.5 %,中药仅占1.23%。与天士力集团在我省商洛地区投资的一个中医药企业2003年产值达13亿之多的情况相比,可以说我市的医药生产才刚刚起步。由于多数医药企业中药现代化意识不强,研发能力较弱,因而生产粗放、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没有叫得响的独立品牌。全市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只有十多种,不到全部生产品种的5%。不仅如此,我们在我市一家堪称老字号的较大中药生产厂家了解到,该厂月消耗中药材约50吨,使用本地产药材不足5吨。其他企业也大体如此。因此,他们几乎无力建立自己独立的材料基地,对带动本地区中药材生产缺乏后劲。
  三、科技投入不足,中药生产现代化步伐缓慢
  目前,在国内较成功的中药产业发展模式有:工业企业+科研+基地+农户;商业企业+科研+基地+农户;协会组织+科研+基地+农户;科研+农户。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加工和种植,在这两个环节中,科研又是最根本的支撑力量。近年来,我市着力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化种植基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技力量不足是制约我市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是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差。缺科研经费、缺科研人才、缺科研设备是大多数企业的共同特点。二是人才匮乏,没有技术过硬的药材种植专业技术队伍,难以适应普查筛选重点品种、野生驯化培植研究、理化指标分析和科技服务的需要。三是广大药农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我市确定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龙头企业和医药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制药企业技术产品升级为切入点来培育著名品牌,做强产业的思路是符合宝鸡实际的。那么如何促进和推动这一思路的实现,我们认为首先要从强化科技支撑力量作起。
  一、做好科技宣传和科技服务,营造中药科学种植氛围。第一,要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即GAP宣传。政府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政策培训,提高他们对GAP认证重要性的认识。在形式上,要充分利用广电煤体、编写宣传手册和宣传单、举行报告会、示范讲座等,大造声势,让中药产业现代化观念深入人心。第二,加大相关科研人员的引进力度,真正使各类专家大院有物有人;还可以选送年轻的农村干部到相关院校深造,培养人才,以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的问题。第三,加强对药农的GAP知识宣传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种植水平。要通过科技信息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重点开展以SOP技术为主的中药材栽培知识的培训,让药农掌握 GAP规范,实行标准化种植。第四,要做好信息服务。广泛、准确地掌握各种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农民。特别要广泛深入市场,加强市场调研,对市场的变化、市场发展趋势及潜力等作出科学的论证,减少盲目生产。第五,搞好配套物资供应服务,主要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物资服务。向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如种苗、肥料、农药、生产设备等。
  二、扶持和鼓励科研型企业,促进中药企业向现代化发展。中药产业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和载体,产业链的发展应以GMP认证企业为依托和基础;研究开发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是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科技人员联合攻关,才能达到产业链的需要。所以,一定要从观念上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投入和成果转化需要以企业为主体,而科研单位是为主体服务的。这就需要企业以开放的姿态进行管理,吸收多学科的专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结合,真正做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太白药谷科技大院的基础上,吸收相关各门类专家,把专家大院发展成为科学群,作为我市GAP服务平台,向企业和药农提供科技服务。
  三、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增强种植基地的研究开发能力。目前,我市将种植(养殖)中药材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人工种植(养殖)中药材的积极性很高。但中药材作为特殊商品,有别于水果、大棚蔬菜,对其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凡驯化物种,其产品质量、生化指标、内含物功能强度等,一般都低于野生品种,药用价值也会相应降低。国内外药商,消费者之所以信赖天然中药材、关键在于具有野生性、地道性。因此,㈠必须发展科学规范种植。建设中药材基地,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解决药材资源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等问题,使我们的现有基地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为全市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种植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否则不仅质量不可控,销路不畅,而且占用良田,损害农民利益。㈡必须发展科学规模化基地。因地因品种制宜,在科学技术的指引下,在企业定单的带动下,引导群众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确定市场前景好、效益高,适合我县发展的药材品种示范种植,科学合理扩大种植面积。在推动中药材种植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宣传科学种植知识,使工商企业及广大药农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中药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中,为GAP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我市的红豆杉、山茱萸、虎仗、水飞蓟等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条,具有较高的生态、科技和经济价值,也是能争取进入国内医药市场较具实力的品种,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无绝对优势,建立GAP基地已是当务之急。可以抓好2—3个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以点带面,促进整个中药产业向规范化生产发展,提高药材种植水平。
                                                                                                      (编  辑:同咏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