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文章
关于宝鸡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9-06-20 17:15:24


民进宝鸡市委员会
近日,民进宝鸡市委员会组织部分会内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宝鸡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凤翔、千阳、渭滨等县区、乡镇和个别涉农部门,对宝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宝鸡是西部的工业重镇,也是关中地区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宝鸡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产业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明确提出以“三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为方向,以一村一品、文明家园、村级服务中心为重点,在全市广大农村深入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十百千”、星级管理等创建活动,使得宝鸡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近年来,宝鸡市坚持实行产业、创业、就业三业并举,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全面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00元,比上年净增612元,增长21.2%,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第二个增长最高的年份。
2、优势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各县区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化拓展 “一村一品”,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农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相继实施 “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等活动,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45处,农户改厕3.5万户,新建户用沼气池2.6万座,村庄绿化植树1092.4万株,硬化村组道路574公里,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4、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2008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交学杂费,家庭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上学不交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6万人,乡镇覆盖率达到35%;25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等。
5、晋星创建工作开展扎实有效。通过狠抓评星定等、升阶晋星等工作,使全市形成了各级党政齐抓共管、上下比拼争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局面。2008年,全市新建五星村26个、四星村100个,五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20元,四星村达到3971元,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内容丰富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固有的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影响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丞待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相当一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群众“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二是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内容,重基础设施投入,轻村风民风教育;重短期眼前效果,轻经常性持续性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在修路、盖房等投资性建设上,对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成绩显现较慢的工作出现松劲苗头。
 2、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仍存在主观性、盲目性。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目前,一些地方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现脱离实际、高标准、乱建设的苗头。在一些地方出现浪费耕地的现象。在一些农村,为了整齐划一,要求群众砍大树、栽小树,砍果木经济树、栽矮化风景树,严重脱离农村实际。
3、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缺乏重点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但目前在一些农村,由于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整体划一的民房住宅建设,变成了群众难以承担的负债消费。有些县乡在产业发展上脱离本地实际,以争取上级补贴为重点,上级补贴什么,就让群众发展什么,使产业发展成为领导的政绩工程、群众的新负担。
4、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与农民的迫切愿望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资金需求量大,而投入相对不足,并且分散,资金效益发挥不足,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很高,急需改善水利、电力、生产道路等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而目前已经推出的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丞需进一步加快落实步伐和取得实际效益。
5、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产业面临劳力、土地、资金等困难,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专业农民紧缺,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尚未建立,促进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改革滞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这些都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意见和建议
1、积极动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我市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市新农村建设保持正确方向,取得应有成效。一方面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避免单打一,防止片面性。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克服只追求短期政绩,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急性病”;又要克服畏难松劲,消极应付,无所作为的“慢性病”,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坚定不移地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因地制宜,搞好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
制定规划,要以县为主体,以乡为板块,以村为单位,以户为细胞。要围绕总体目标,结合农村实际,按照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到位、逐步稳妥实施的原则,把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精心谋划,科学论证,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要在编制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部门单项规划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的原则,重点制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内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和村民住宅布局规划。新农村规划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制订过程中,既要接受专家的指导和论证,又要走群众路线,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呼声,确保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引导农民重新选址新建或全村整体改造,并与城区衔接配套好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使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净化、环境美化一步到位;对远郊村,不改变原来的格局,保持原村风貌,进行现状提升,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入手,以改善农民卫生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为核心,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村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环境。
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始终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重点是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着力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业,努力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促进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加快畜牧大市建设步伐。二要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把农业基地作为“第一车间”,统筹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三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既要做大做强“宝鸡技工”、“西秦家政女”等劳务品牌,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又要大力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
    4、大力改善民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以“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是实施村容村貌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集中清理粪堆、柴堆、土堆。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推动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工作。着力抓好清洁庭院、清洁村庄,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的目标,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快以乡村公路、基本农田、电网改造、水利水保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实施文化教育卫生工程。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巩固“普九”成果,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知识致富的本领;加强农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站、点,巩固和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公共卫生覆盖面。
    5、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让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一要切实做好贫困地区的扶贫帮困工作,按照扶贫到村、项目到户的要求,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引导贫困群众找到脱贫致富途径,切实提高生活水平。二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三要继续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健全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消除农村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四要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五要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六要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农村建设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编  辑:同咏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