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文章
关于宝鸡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12-01 15:48:1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2017年4月,陕西省出台《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提出了“建成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会同市民进,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深入宝鸡中医医院、金台仁济医院、陇县中药材种植服务中心、玖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宝鸡康泽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西合药业中药饮片公司、宝鸡市向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座谈研讨等方式,对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2018年1月,市政府印发《宝鸡市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宝政发〔2018〕6号),提出要“打造中药材种养殖、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流通贸易、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相关产业及中医药人才科研‘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宝鸡市中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截止2020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9.58万亩,较2016年新增21.58万亩;林麝养殖存栏1.9万头,占全国存栏总量的60%以上。近年来,我市加快道地药材品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西部山区(陈仓区、陇县)发展柴胡、苍术、猪苓;在北部乔山地区 (千阳、麟游、陇县)发展连翘、秦艽、苍术、丹参、黄芪等;在南部“秦岭”山区发展党参、贝母、重楼、五味子、山茱萸、林麝等,初步建成具有宝鸡特色的柴胡、山茱萸等八大道地特色药材基地。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等模式,全市发展新型主体121户,建成万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3个,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18个。
(二)中医药企业健康发展。截止2020年底,全市有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保健品及中药提取物企业共27家。其中7家中药饮片企业,7家中药制剂企业顺利换发新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新增皖诚中药饮片已全面投入生产,韩勇“9+9”迁址顺利。向源中药饮片深加工项目、华西制药二期建设项目已开工在建。中药材初级市场运转平稳。金台区华山医药连锁物流中心、凤县中草药仓储物流基地、陕西鑫皖、茂农流通贸易企业运行顺利。麟游丈八中药材仓储物流及初加工厂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中医药品牌不断提升。“宝鸡柴胡”、“太白贝母”等优质中药材品种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丝博会“十大秦药”称号。
(三)中医药服务不断提升。截止2020年底,全市有公立中医医院13所,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所71所、门诊部11所。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90%的村卫生室配备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独立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例达到5%,有6所综合医院创建为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成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8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6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和学科44个。登记在册宝鸡特色民间中医111名。
    二、存在问题
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较好,中药的生产、加工、流通、使用等环节健全,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但发展规模不大、发展不均衡、优势不充分的问题仍客观存在,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的需求。
(一)政策倾斜力度不够。一是财政投入不足。与西医医疗机构相比,中医医疗机构在财政投入、基础项目建设、人才建设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医保报销目录受限和中医药收费低廉,制约了中医药诊疗项目的开展。三是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职能划到市中医药管理局后,人员编制、扶持资金尚未落实到位。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滞后。一是道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种植技术和模式研究推广滞后,种植技术服务力量薄弱,中药材种植产业科研项目少,带动能力不足,部分道地中药材、大宗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未形成规模。二是全市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销售、流通等各环节龙头型企业少,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中医药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中医药企业以普药为主导的格局还未改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一是目前全市注册中医师数量较少,人才总量相对匮乏。二是队伍年龄普遍偏大。现有中医从业人员多以老年医生为主,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生较少,断层严重,特别是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后继乏人。三是基层人员尤为紧缺。引进难、培养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中医学习难度大、培养周期长,在效益上中医科室的收入也普遍低于西医科室,大多数优秀高中毕业生选报志愿首选西医专业。
(四)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不足。目前中医药服务模式主要以中医药治疗模式为主,中医药在保健、养生、康复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休闲旅游等结合不够紧密。
 

三、意见建议

发展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打造脱贫攻坚长效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一是建立稳定的中医药发展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予以倾斜。二是建立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调整体现中医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和医疗服务技术难度的项目价格。三是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市中医医院分院建设项目,力争早日投入使用。组建中医医疗集团、专科专病联盟、县级中医医共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二)夯实中药材产业基础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现有中药材种植为基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种植,开展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加强与大型知名中药企业合作,统筹建设中药加工生产和商贸物流体系,努力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系统化中药材产业链,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立足宝鸡、辐射西北的关天经济区现代中药材产业高地。三是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中药材品牌。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重点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向纵深发展。四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鼓励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支持科研院校与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稳定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政策,通过编制倾斜、待遇提高、绩效考核等手段,营造中医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吸引和鼓励医学院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等投身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二是重视传承培养。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聘请省上中医类专家,定期到我市开展业务指导和临床带教,不断培养年轻中医药骨干人才。三是强化基层建设。加快市县两级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吸引中医类院校毕业生、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服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四)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积极发展新业态,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逐步从单一的中医药治疗模式转变为融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多元化中医药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中医服务需求。

         (五)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和传播力度。一是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广播、互联网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医药防病健身的经验,宣传中医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的优势,宣传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惠及千家万户。二是依托“炎帝故里”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弘扬炎帝神农氏生于蒙峪,长于姜水,尝百草、创医药的历史文化,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营造全社会尊重、学习中医药知识的良好氛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