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风采 > 理论研究
在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和优势
2011-09-02 09:40:59


民进姜城中学支部会员  董悦
 
    导言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矛盾逐渐增多,这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除了要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外,还要注意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统一战线在群众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特殊重要的作用
    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在2007年7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化解消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切实做好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胡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发挥统一战线工作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统战工作对象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他们在做好群众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统一战线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
    一是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统一战线团结了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在各自联系的群众中往往具有共产党不可代替的影响。同样的语言,由他们向自己所代表的群众说出来,有时比共产党说更容易被接受;同样的工作,由他们到自己代表的群众中去组织和开展,常常比共产党去做效果更显著。通过统一战线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可以有效地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实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是统一战线是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可靠的群众基础。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党外人士联系各自不同的群众,代表各自群众的利益,反映各自群众的要求。他们常常站在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提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唯其如此,才能把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来。从这里,能够了解到通过其他渠道所不易掌握的社会信息和情况,听到不易反映出来的呼声和意愿,获得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同时,统战工作本身就是党的一种特殊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方式是协商的方式,工作作风是民主作风。通过统一战线,可以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真正顺乎民意,赢得民心,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      统一战线在群众工作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战工作对象政治参与意识较浓,联系群众密切,在群众中具有较强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和领导职务的统战工作对象,他们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过程中,对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等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及其决策上,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统战工作对象分布范围宽广,社会联系面十分广泛。统战工作对象分布在我国多个社会领域,就民主党派界别特色来说,民盟成员多分布在文化教育界,民建成员多分布在经济界,九三学社成员多分布在科技界,农工党成员多分布在医药卫生界等,同时,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都是各自行业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他们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由他们做群众工作,有利于广泛地团结和争取各阶层人士。
    三是统战工作对象专业素质高,社会活动能力强,在社会上有良好的职业声誉和个人魅力,他们具有高知识层次,自身素质高,敬业精神强,思想异常活跃,有较超脱地位,能利用各种渠道发挥职能,直抒胸臆,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影响力。
正是基于统战工作对象在群众工作中的自身特殊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优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一)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参政议政职能优势,切实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服务人民群众。一是要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服务。二是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群众呼声,表达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在参政议政方面,统战工作对象既要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又要突出特色,各有侧重。例如,以经济界和科技界人士为主的党派,要把参政议政和服务的重点放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方面,以知识界、教育界人士为主的党派,要把参政议政和服务的重点放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面等。
   (二)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分布领域广、联系面大的优势,做好相关层面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对象具有分别领域广、联系阶层多等优势,这给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统战工作对象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合力,通过共同努力,凝聚更大领域、更广泛层面的群众,进而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把整个社会的群众工作做好。
   (三)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自身素质高、在群众中具有表率和引导作用的优势,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如上所述,统战工作对象大多是学有所成的专门人才或专家(学者)型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们自身素质高,敬业精神强,政治参与意识浓,在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通过他们做群众工作,易于使群众信服,增强亲近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进渭滨区基层委员会姜城中学支部的成员大多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分别承担着毕业班的教学任务,成员老师们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广大教师中引起强烈共鸣,使民进组织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凝聚力。
   (三)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自身优势,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服务人民群众,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首先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千方百计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只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加以解决,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做好群众工作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统一战线为群众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尽管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在做好群众工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做好群众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服务群众,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一是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两要、两不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不要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要站在群众的前面,当好表率和向导,而不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轻慢、蔑视群众。二是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做到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经常深入群众,与群众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认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
    (二)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率先垂范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凝聚和激励群众前进。
   (三)要不断开辟做好群众工作新途径。一是要通过参加民主座谈会、协商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定期与群众沟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及时反馈基层群众的意见,做广大群众的代言人。二是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要监督各种行政行为,有效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督促违法案件的查处,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要监督提案、议案的落实,使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要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民主决策机制的形成,使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在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深入听取群众意见,从而使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反映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结束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把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才深得群众拥戴,才使人民群众在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实践中,焕发热情,发挥聪明的才智。新的社会形势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群众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是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编  辑:李  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