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风采 > 理论研究
多党合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关系研究
2012-12-28 15:47:37


民进宝鸡石油钢管厂子校支部会员 夏婷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和谐社会,它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享共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在利益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多党合作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而且,它在中国国情、推进民主政治、强化一元意识形态、整合各方面利益等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一、多党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多党合作制度规范了政党行为,为社会主义社会政治运行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政党行为是否有规则对社会政治发生着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作保障。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规定了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国家宪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政党的行为规则,明确了各政党的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党合作的原则、方针、内容和程序,从而能使各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认清责任,找准位置,履行职能,保证了社会政治主体行为的规范有序。
    多党合作制度推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和实现形式。多党合作是新型的、民主的政党制度。它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一是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民主的重要功能就是能为公民的利益诉求提供充足的利益表达渠道,尤其是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能否为公民提供足够而信任的解决机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责任,也是检验这个社会是和谐还是对抗的标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一条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中国的协商式民主能够弥补西方民主形式的缺陷和不足,它的着重点不在于最后的表决,而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使民主过程理性化。通过多党合作,可以达到多角度、多层面地表达民意,集思广益,从而保证国家管理的科学化。还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型的政治民主,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这种政治文明不仅以示范的方式倡导着和谐社会的建构,而且具体实施着这种建构。因此,坚持多党合作制度,就为绝大多数人享受民主和参与国是提供了政治保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二是多党合作制度的监督功能有利于扼制腐败,促进政治民主化,达成社会和谐。参政党民主监督是执政党防止腐败,保持政府和司法机关公务员廉洁奉公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以及法律地位平等。因此,他们能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协商,在协商之中实现监督,地位的超脱及其代表和联系阶层、群体的差别,使得民主党派提出意见、建议、批评的视角必然与执政党的内部监督有所不同,起到“兼听则明”的效果。此外,民主党派监督渠道、形式可以多样,以政协会议为场所,可以用政协委员的名义、党派的名义,也可以用政协的一个界别发言并提交提案;民主党派人士还可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以个人身份依法开展个人监督。因此,多党合作制度的监督功能对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合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体现具有和谐性质的政治文明,维护了社会有序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党合作的共同奋斗目标。
    多党合作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和追求的也是一种和谐,在本质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和而不同”就是各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共生共长,相辅相成,使各政党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分工合作”、“统一运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构建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平台,沟通党和政府与民众的“民主通道”,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功能。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政党,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合作。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就在于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使得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界别的各类人士,虽然在政治利益、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都体谅包容、求同存异、跨越分歧,把各族各界、海内海外所有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共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凝聚人心,紧密团结,团结奋斗。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共生、共存、共荣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下,我国政党制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了本质上的趋同。
    从政治条件来看,多党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这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当合作的奋斗目标。只有政治保证这个基础才能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为多党合作增益。在我国,多党合作的目标就是各政党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社会主义和谐状态,多党为此而努力奋斗。从目标来看,多党合作是以增益为条件的,预期的共同目标能够成为多党合作额外的收益剩余,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多党合作的积极参与下,才能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有,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并且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创建的和谐社会成果。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党合作共事的重要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应民心,符合民意,全国各族人民和多党派人士和组织,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把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作为多党合作的共同奋斗目标。各个党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研讨会,座谈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谏言献策、出谋划计,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到各党派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的议题,定方案,列措施,提建议,报议案,搞调研,全力以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献策。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能够为多党合作增益,而且是各政党认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并在现实政治活动中成为多党合作的重要议题,内容和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多党合作提供了最好的实践平台。
    半个世纪以来,多党合作能够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根本原因在于多党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优秀文化,有着广泛而且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共产党与个民主党派合作实践成功,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了对多党合作的认同心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实践成功,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了对多党合作的认同心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党派、多宗教、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发展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国情。要把这样一个超大社会构建成各方面协调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治核心,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对保证现代化的成功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够在改革开放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个重要原则和必须完成的十项主要任务的论述,回答了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六条重要原则,既高屋建瓴,又求真务实,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指导思想来建、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多党合作提供了最好的实践平台,每个成员必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党代会议精神,立足本职,脚踏实际,在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三强一富一美”和“打造关天副中心,构建和谐新宝鸡”的建设中发挥自己优势和作用。
    一是要深刻认识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式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省市一次党代会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朝着以认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转变,经济实力大副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扎实推进,三秦大地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二是我省我市已经站在新的起点,走在上升通道,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但是,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依然是突出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依然教多,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带来诸多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
    实现省市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盯省、市党代会确定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三强一富一美”和打造关天副中心,构建和谐新宝鸡奋斗目标,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夯实兴陕富民的强大物质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点,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和谐陕西建设,努力使全省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实施文化强省强市“八大工程”,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绿色美好家园,这是多党合作的最好实践平台。
                                                                               
                                                                                               (编  辑:同咏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