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风采 > 理论研究
浅谈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工作
2016-08-22 10:08:30


 民进秦机子校支部会员  安佳、郑文桂
 
    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工作研究是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民主党派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重要方面。要按照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科学地总结多党合作的经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加强统战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参政党建设理论和各党派历史的研究,是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工作的主线。
    政治交接要以加强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为重点,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广大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党派的凝聚力、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工作,应该渗透在党派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民进为例,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
    民进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帮助和支持的结果。在与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在追求光明进步的探索中、民进前辈选择了认同共产党的主张,接受共产党的指导,成为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这种态度和立场伴随着他们一生,无论顺境逆境从未改变。70年民进薪火相传,老一辈正确地历史选择变为新一代自觉的当代选择,形成了民进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坚定信念。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列主义政党,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接受共产党领导,是民进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接受共产党领导,坚持爱国主义,团结求实的优良传统弥足珍贵,我们要加倍珍惜,自觉弘扬,努力实践,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坚持“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关荣传统。
    对民进历史的认识,是对民进优良传统的理解,也是今天民进各级领导形成政治共识的政治交接的重要精神资源。坚持立会为公,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45年成立之初的民进会章规定“本会至国民最高权力机构成立后,由大会宣告结束”。新中国成立后,民进的创始人中主动提出不再参加民进领导机构,有的重新去做学术研究。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鼓舞下,1950年4月召开的民进一代大会上,决定“为了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了提高自己对于人民革命做出的贡献,本会不但不应该结束,而且正要更加努力加强自己的工作”。这是民进前辈超越个人和党派层面,以国家命运出发的做出的庄严政治选择,是进退无私利,去留两“公心”的生动写照。
    当前我国处于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时期,十三五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新时代民进人要努力为此凝聚改革最大公约数,汇聚发展最大正能量。不忘民进前辈初心,把对民进组织上的归属化作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大,以人民大众愿望为众的共识,转化为参政为民的实践。始终坚持走正道,扬正气,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使我们的所作所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基层支部的政治交接工作。
    基层支部的政治交接工作应与基层组织建设、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它的成员。从某种意义上讲会员自身的思想文化因素决定着民进的兴衰成亡。正是因为民进对吸收会员的严格规定和要求,才使得民进汇聚了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凭借着自身个人魅力感召着社会的进步青年积极进取,他们凭借着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进的老一辈创始人和现今会中央的领导人,他们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社会上德高望重,享有盛誉。无疑,他们不仅仅是民进会员的骄傲和学习榜样,更是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内政治交接工作中活生生的人,各基层支部只有把支部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干,以德治会,以智促会,以情聚会,民主理会,把会内的政治交接工作深入到每一次的组织生活中,以老带新,言传身教,让全体会员体会到民进支部就是每个会员的家,这个家虽没有父母兄弟姐妹,却有着胜过亲情的温暖。这种感觉不是抽象的而是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在这个家里有着政治上的关心爱护,这种关心爱护不是空泛的而是感受深切、时刻存在。在会内既有畅所欲言和谐宽松的心情舒畅;又有说服开导耐心的心悦诚服;既有坚定明确的政治方向,立会为公的毫不动摇;又有会员同情同手足的关怀,上下间平等友爱的关系;把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来承担,把同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扛,使每个会员把民进支部当成了自己的家,让每个会员都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主人感。这就是民进的会风,也是民进优良传统之一,更是基层支部具体细微的政治工作传承。
 
                                                                                             (编稿:张帆)
  
  
  
  
  
  
【打印】 【关闭】